完美体育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顾学明,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张 丹
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不仅带来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释放了我国经济中积蓄已久的活力和潜力,促进了经济腾飞。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浦东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国家战略中行动,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勇当排头兵,奋力打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范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开发开放30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不仅创造了发展奇迹,而且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振兴了上海经济,而且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浦东开发开放,进一步激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盘棋局,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和示范作用。浦东在奋力前行中取得的每一个突破,在历史考验中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宣示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在30年的实践中,浦东坚持改革与开发开放相结合,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治理提升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开发开放之路,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从土地开发模式到招商引资思路,从创新基层党建到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从开发区城镇化到综合配套试点,从新区建设到自贸试验区建设,浦东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管理架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浦东再次成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了第一张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建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新模式,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自由贸易账户成为金融开放的新符号,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从一个角度彰显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成功。30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浦东开发开放坚定了人们的改革信心,带来了巨大改革红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浦东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国际国内辐射能力,在对标国际先进中成为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一些人对我国改革开放何去何从心存疑虑。党中央选择浦东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突破口,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同志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今天,国内外环境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面对国际上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战,世界都在看中国的选择。2018年11月5日,习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的浦东以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为契机,努力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推动全面、深入、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在土地、资本和要素市场方面先行探索,取得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功能突破,构建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市场交易载体,并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要素市场。2005年,浦东开启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改革从经济领域进一步拓展到社会领域,在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运行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试行“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管理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杆,深入推进贸易、投资、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着重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探索经验,提供了先行先试、改革集成的制度创新红利。
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我国开放在区域、领域、格局上的全面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国家战略首先在上海落地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负面清单的管理措施从2013版的190项缩减到2019版的37项,缩减比例达到80.5%,在开放高起点上高水平对标国际通关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推动我国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通过开放引领,浦东打造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的全面开放新高地,汇聚了国内外大量高端资源和要素,加快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步伐。
辐射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取得了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民生改善最多的巨大成就。在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方面,浦东从最初侧重发展工业拓展到以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建设金融贸易中心为主导,积极推动高科技、高附加值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8%,2018年超过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比重超过40%,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在城市交通方面,浦东借鉴世界各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经验,规划构建了多轴、多核、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在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显著,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不仅带来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释放了我国经济中积蓄已久的活力和潜力,促进了经济腾飞。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浦东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国家战略中行动,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勇当排头兵,奋力打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范例。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浦东从设立新区开始,就始终遵循经济规律,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浦东自身、上海特色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明确使命,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30年来,浦东不负重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试验国际投资贸易先进规则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不断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新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当排头兵、先行者。30年来,浦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造性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实际行动。同志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提出:“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浦东在各领域改革创新中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把功能培育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以自我革新的精神,舍得打破坛坛罐罐,不生搬硬套条条框框,坚决拆除篱笆围栏,坚决改变不合时宜的思想方法和管理理念,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勇做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为推进国家战略进行了成功探索,为我国参与更高水平国际竞争提供了有益经验。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30年来,浦东始终致力于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加快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习主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浦东将以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为引领,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先行先试,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联通全球的大平台,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努力建设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前沿基地、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