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5月20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以“《202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发布——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为主题的全体大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在大会上围绕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主题演讲。
于华表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金融领域,保险虽然体量不大,但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可以全方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于华从保险功能和保险对象两个部分阐述保险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从保险功能来看,保险可以从经济补偿、风险管理、资金融通三方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补偿是保险本源和基本功能,其核心是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弥补或减缓因自然灾害、意外、健康等带来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是风险减量管理。在金融领域,保险最早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这也是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保险通过市场化机制、差异化费率等,引导保险对象主动排除和降低风险。同时,保险还可以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减损、事后赔付等专业化服务,实现风险减量,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资金融通集中体现了保险的金融属性。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在快速发展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保险资产,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保险对象看,保险可以为个人、企业、社会提供全流程的风险保障。从个人看,通过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等,可以提供健康、养老、理财等保险保障,全周期呵护人的生老病死。从企业看,通过企业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科技保险、保单质押等,为企业财产安全、员工人身安全、融资需求提供保险保障,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管理看,近年来,车险便捷理赔较大缓解了交通拥堵,巨灾保险有效服务了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各种责任保险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于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保险保障功能显著增强。保险业坚持回归保障本源,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保障属性。2017年到2022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从3.66万亿元增长到4.70万亿元,增长28.4%;与此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保险保障从4154万亿元增加到13679万亿元,增长229%;提供保险赔付从11181亿元增加到15485亿元,增长39%。保障金额和保险赔付增速远高于保费收入增速。
二是服务民生保障成效明显。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2012-2022年健康险赔付从2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赔付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不足1%增长到5%。积极承办大病保险业务,覆盖12.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积极开发普惠性健康保险产品,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共推出263款“惠民保”产品,参保人次超过1.23亿,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深度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22年6月底,参保人数达到1.45亿人。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落地实施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为新市民、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保险保障。
三是服务社会治理全面推进。2012年到2022年,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保险保障从9006亿元增长到4.6万亿元,增长4.1倍。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服务国家灾害体系建设,2022年住宅地震共保体提供风险保障1115亿元。大力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责任保险,2022年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保险保障超过5915万亿元,比2017年提高22.5倍。
四是保险融资功能日益显现。2012到2022年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6.85万亿元增长到25.35万亿元,年均增长14%。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作用,持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规范化、多元化、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底,保险资金为服务实体经济融资超过21万亿元。
于华认为,保险业必须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地发挥保险作用。
一是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升保险保障能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保险支持创新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提供保险保障。聚焦“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践行ESG投资理念,助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渠道助力新基建、大健康、新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要落实普惠金融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保险科技运用,积极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服务三农、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创新保险扶贫专项产品,防止已脱贫群体因病因灾返贫。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为小微企业降风险、增信用的专属保险产品,积极为新市民创业就业、医疗养老等提供保险保障。
三是要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健康管理新模式,积极参与经办或承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服务社会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巨灾保险,发挥保险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作用。
四是要坚守行业风险底线。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内控和关联交易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偿二代二期监管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培育风险为本的行业文化,完善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发挥保险科技在行业风险防控中的作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