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家央企最新名录(2023版博鱼APP)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18
 博鱼APP从狭义上讲,央企主要指国资委管理的实业公司;从广义上讲,央企则包含国务院、财政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所管理的央企。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31家央企。其中,98家是实业类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26家是金融类企业(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3家是文化类企业(由中央宣传部主导、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4家是其他职能类企业;有74家部级单位、99家分布在北京

  博鱼APP从狭义上讲,央企主要指国资委管理的实业公司;从广义上讲,央企则包含国务院、财政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所管理的央企。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31家央企。其中,98家是实业类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26家是金融类企业(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3家是文化类企业(由中央宣传部主导、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4家是其他职能类企业;有74家部级单位、99家分布在北京。

  排名1-53的为副部级央企。前53家中央企业的董事长、党委(党组)书记、总经理的人选由中央会研究决定,这与一般副部长级干部的任免权限相同,因此被认为相当于副部级干部。 所以,前53户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中管企业,但是在中央发文中,一般称为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副部级央企的监管由国务院国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董事会工作局)(简称“企干一局”)负责。

  除前53家央企,其余央企的法定代表人(多数是董事长)须报国务院党组任前备案同意。其监管由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简称“企干二局”)负责。

  如在副部级央企中,前1-10为涉军工央企:分别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

  第11-22为能源类央企:其中11-14为石油类央企,分别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15-22为两大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及六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投、三峡和国家能源集团);

  23-27为通信及电子信息央企:分别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28-33为装备制造类央企:分别为: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一重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

  34-37为矿产资产类央企:分别为:鞍钢、中国宝武、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铝业集团;

  38-41为交通运输行业央企: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航空集团、中国东方航空和中国南方航空集团。

  其他类央企业:包括中国五矿集团博鱼APP博鱼APP、通用技术集团、中建集团、中国储备粮集团、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国投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旅游集团、中国商飞集团分属不同行业。

  此外,在这98家央企中,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以金融为主业的央企共3家,包括中国五矿集团等。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共16家。

  其中中管中央金融企业15家:分别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两大金控央企(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及四大保险集团(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保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集团)。

  其他中央金融企业12家:分别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信达、东方)、中债登、中国农业再保险、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4家,分别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邮政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截止2022年12月31日,该类央企共有98家,主要分布在京津冀(73家;其中,北京69家)、长江流域(11家;其中,上海6家)、粤港澳(9家)、东北地区(5家)。其旗下上市子公司(股票)超400个。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共有96家央企,主攻能源的央企有24家,占比25%。

  概括来讲,这24家企业就是“两网两建”、“五桶油”、“五大电力”、“两核”、“三大电气”、“三大煤炭”,加上中节能和三峡集团。

  具体来说,这24家能源央企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中国航油、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中广核、哈电集团、东方电气、西电集团、中煤能源、中煤科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节能、三峡集团和中化集团。

  这其中,行政级别属于副部级的能源央企有中核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博鱼APP、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哈电集团、东方电气和中化集团15家企业,行政级别属于厅局级的能源央企有中国节能集团、中煤能源、中煤科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航油、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广核和西电集团9家企业。

  2家集团,光大、中信——2家综合性大型金融企业: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

  3家政策性银行,国开、进出、农发——3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4家保险,人寿、人保、太保、信保——4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

  5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这15家金融央企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监事长三巨头为副部级,由中央管理。经过十九大之后的纪检体制改革,15家公司的纪检工作上收到,由直接向15家公司派驻纪检组组长。

  其余11家公司为正局级,其组成也因企业改制、产权关系调整等原因时有变动。

  从名称看,26家金融央企包括23家“中”字头和2家“国”字头,只有交通银行例外。

  五个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目前其实是六大国有,还有一个邮储银行,属于邮政集团。招商银行隶属于招商局集团,也是央企子公司)

  六个保险公司:国寿、人保、信保、太平(国人信太平,另外这里是太平不是太保,太平在香港,太保是太平洋保险,是上海市属国企)+中再、农再。(平安集团不是金融央企,虽然前几大内资股东是国资,但股权非常分散,严格来说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个金融控股公司:中信、光大、银河金控(银河证券的母公司,但银河证券实际控制人还是中央汇金)

  四个AMC:华融、长城、东方、信达,最早分别为承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不良资产而设立。

  最后还有一个基础设施(中债登)、两个大基金(政企合作基金(PPP基金)、融资担保基金)。

  从总部看,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总部位于香港,是目前唯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

  不知道你们看了2022年中国500强最赚钱的40家公司,其中排在前三的都是金融央企。

  国家对央企会有一系列的补贴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况且有很多的央企正处于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能够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

  总的来看,无论是企业盈利高还是国家对央企一系列的补贴政策,都是会直接反应在员工的薪酬福利上的,这也算是我们进入央企吃到的一波小红利吧。金融央企也不单单是有赚钱这一个优点,央企嘛,大家都知道稳定,且很少加班,就没有所谓的996。

  一般说来,金融类国、央企的前景和薪资都是比较有保障的,以中国五大银行为例(中国银行、中国建设、工商、交通、农业)在薪资待遇方面是不低于其它外企的。

  各项福利制度齐全,比如各类过节费,交通补助,通讯补助,防暑降温费,购物券、购物卡、洗衣券、健身卡、电影券、体检等等,粗略估计,一名普通员工一年大概能拿到20K-30K左右的福利。

  银行在公积金缴纳上也很是“大手笔”,为员工支付的公积金一般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去缴纳的。

  另外,入职国有企业还有机会顺带解决落户问题。有这个需求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一下!

  薪酬方面,银行新人转正后基本是7K+一月,外加房补1K左右,每年都会有薪资涨幅。国有保险公司总公司新人转正之后的年薪一般也在10-15W这个区间里了,到“行业精英”阶段时则会更高。

  平均年薪十万、福利比工资高、能解决户口、没有996压榨、有行政级别,讲到这里,你心动了吗?

  首先,央企业一般都有着实际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不太可能会消失或者被替代。

  另外它们背靠着强大的国家和政府支持,外加上有长期以来的一个行业经验和社会积累。这些因素都将促成国、央企未来一个长期稳定、光明的发展前景。

  文化企业肩负着文化强国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它们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实体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

  近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了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的名单。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成功入选(30家企业简介,详见第3902期文化产业评论:2023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简介及述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获得提名。

  自2008年起,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已连续15年联合发布“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该名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企业发展实力和主营经济指标。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已有85家文化企业成功跻身“30强”名单,而过去9年有107家文化企业获得“30强”提名。

  那么,本届文化企业“30强”都有哪些特点?这些企业的实力究竟如何?又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从本届“30强”企业的情况来看,2022年面对疫情等多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骨干文化企业主动服务和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应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数量分布呈现多点开花。值得注意的是,本届“30强”文化企业均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头部领军企业。它们不仅代表着所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引领和示范推动作用,突显了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从地区数量分布来看,中央文化企业和长三角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中央文化企业有6家入选,浙江省企业有4家入选,上海和江苏各有3家入选,广东、安徽和湖南各有2家入选,北京、河北、江西、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和新疆等8个省(区、市)各有1家入选。

  上述数量分布情况,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集中体现了一些地区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表现和优势。同时,也体现了中央文化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长三角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力量,为推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是新兴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本届“30强”文化企业的行业分布突破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领域的优势,涵盖了动漫游戏、数字科技、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这些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生文化力量的涌现,不仅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也为推动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博鱼APP。

  这些新兴文化企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内容表达方式,成功抓住市场机遇,以年轻化、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动漫游戏行业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互动性吸引了大批粉丝和用户,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新媒体平台则为内容传播和用户互动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丰富和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主营主业经济效益强劲。本届“30强”文化企业在遴选评定中突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强调了文化企业主营主业的核心地位。纵观本届“30强”上榜企业,均是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并且在“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上表现出色,彰显了文化产业“第一方阵”的超强实力和竞争优势。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统计,2022年面对多重因素的影响,本届“30强”文化企业年度合计主营收入为4825亿元、净资产约达6456亿元、净利润约为404亿元,三大指标均反超2019年第十二届“30强”水平,展现了稳中渐进的恢复态势。其中,有17家企业的年度主营收入突破了100亿元以上,占比高达57%。作为文化央企代表的华侨城,更是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本届“30强”文化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强劲表现。通过不断提升主营业务的质量和规模,这些企业实现了可观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同时,它们也注重管理和资本运作,保持了较高的净资产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提名企业后劲不容小觑。为鼓励成长性和创新性文化企业的发展,自2015年第七届开始,主办方专门设置了“30强”提名企业名单,每届提名20家文化企业作为“第二梯队”进行培育。从本届提名的20家企业来看,共有9家企业获得过3次以上的提名。其中,有1家企业获得5次提名,3家企业获得4次提名,还有4家企业获得3次提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读者出版集团,是唯一连续7届获得该项提名的出版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期刊、图书、教材教辅等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发行、阅读服务,同时也涉足电子出版物、在线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其核心产品之一《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据其财报显示,2022 年度,营业总收入12.91亿元,同比增长5.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97.57万元,同比增长1.08%。

  一是30强企业整体实力逐年提升。从核心统计数据看,第十五届“30强”文化企业,2022年度合计主营收入为4825亿元、净资产约达6456亿元、净利润约为404亿元。与2008年首届“30强”文化企业相比较,主营收入增长了约9倍,净资产增长了约13倍,净利润更是增长了约8倍,展示了中国文化龙头企业在过去15年间的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种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这也证明了国家和地方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和发展机遇。

  二是骨干企业头部地位日益巩固。截至目前(第十五届),全国共有21家文化企业成功跻身“30强”榜单超过10次以上。其中,有7家文化企业连续15届稳坐榜单,2家连续14届实现蝉联,2家连续13届坚守高位,6家连续12届紧追其后。这些骨干企业一直保持文化产业的前沿地位,不仅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为全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树立了典范。

  以15年蝉联“30强”的中影为例,作为电影国家队的“第一方阵”,在2022年共出品并投放市场影片14部,累计实现票房145亿元;同年中影共发行影片448部,实现近213亿元的票房收入,约占全国票房总额的78%,年度票房前十影片中9部为中影发行。此外,由中影出品影片先后荣获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74个奖项,充分展示了中影在电影产业中的强大影响力和引领地位。

  三是传统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纵观15届85家“30强”企业名单,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广泛,包括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博鱼APP、文化和旅游、文化科技(含互联企业)、新闻传媒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而且在商业服务、文旅演艺、动漫游戏、新媒体等细分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相比之下,传统文化产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统计,在这85家“30强”企业中,广播影视类企业占据了29家,占总数的34%;而出版发行类企业有18家,占总数的21%。文化和旅游类企业有23家,占总数的29%,文化科技类企业有10家,占总数的12%;而新闻报业和新媒体类企业仅有4家,占比不足5%。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可出,尽管文化和旅游类、文化科技类等新兴文化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出版发行和广播影视仍然是现代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例如婵联15届的“30强”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通过完善数字出版生态和升级ERP发行系统,为实体书店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提名企业群队持续扩容提质。正如前文所述,为了促进具有成长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企业发展,主办方自2015年第七届开始设立了“30强”提名企业名单,每届提名20家文化企业给予鼓励。截至目前(第十五届),9届次共评选出180家次提名企业,其中累计有107家文化企业成功入选。相比“全国文化企业30强”,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化产业类别,并在数量和质量上持续扩容提质。

  这一举措不仅让更多优秀文化企业后来崛起,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力。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统计,在107家提名企业中,有超过45%以上的企业先后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例如,上海阅文、北京歌华、中国对外文化、掌阅科技、科大讯飞、深圳华强方特、宋城演艺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综合上以上分析,这些文化企业的成功密码其实并不复杂,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六句话:“文化强国引领、牢记文化使命、政策扶持推动、聚焦主营主业、科技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赋能”。这个的总结看似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但在借鉴和执行的过程中,则考验一个企业的战略定力、领导层的组织力以及团队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文化企业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必须准确把握企业的使命定位,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坚定战略决心,紧跟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优化策略,不被短期的波动和困境所动摇,持续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行。唯此,才保持企业强大的韧性和竞争优势,真正实现由弱向强的裂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